跳到主要內容

人生有幾個早知道?

早知道?以後再說?
分享~
《令人敬佩與感傷》

王永衛醫師 口述
整理/李淑娟 。
今年7月15日我正式從服務了37載的台北榮總退休;同事頻頻打探:還未屆退休年齡的我,被那家醫院挖角了? 其實,很少人知道,此刻的我身罹膀胱癌、肺癌兩種原發癌症,而我的妻子才癌症病逝不到一年。

這兩、三年間,我從臨床醫師到重症病人家屬、到身為重症病人、從臨床實驗主持人、到申請成為癌症新藥受試者被拒(罹兩種癌不符收案條件);經歷這麼多角色,身分在白袍和病床間流轉,心情真是百味雜陳,難以言盡。

我最後一次化療在5月中完成,整個治療過程中,我照樣上班;一方面是多年來照顧的感染者已達上千人,一時找不到他人接手;一方面,我從沒想過:生活一向被看病、查房、教學塞滿了,驟然停下來要做什麼?總以為人生終點還很遠,等手邊工作完成後再說。

問題是,臨床工作似乎永遠沒有完成式,才忙完這個,下個工作已排滿了;才看完一個病人,仍有無數個病人在等候,甚至,眼前工作還未告一段落,就被更急、更迫切的任務或病人打斷了;所以,我永遠只能「拚命幹!」 很少停下腳步。

我太太罹患的也是肺癌,發現時已轉移骨骼和腦部,從病發到過世共三年。太太生病後,全家曾利用緩解期規畫了一趟德國旅行。很少陪太太出遊的我,明知罹癌後所餘日子無多,生命充滿變數,我還是從這趟旅行中缺席了,這也成為內心最難以釋懷的痛。

她去年8月過世,那是個禮拜一,我在榮總要看夜診。她過世,感覺整個心像被掏空一般;但是,病人已預約掛了號,有人從遠地趕來,有人可能是放棄了重要聚會來報到,也可能有人服藥不適應,需要調整……;而我,無法馬上找到代診醫師,也無法因個人因素失信於病人,只能把太太後事安排的重任交給女兒,那天,照樣看診到近九點。沒有人知道:當時承受著喪偶劇痛的我,也正在接受癌症放射療法。

看完診後,自己來到門診追蹤檢查;領完號碼牌,候診室常一等兩、三個小時;偶遇同事出來叫號時發現我在座,好意安排遇空號時先檢查。

這時,我想起妻子生前看診情景:她也跟我一樣吧? 強忍著不適,坐在這裡一等幾個小時;而自己先生就在不遠處,是這家醫院的資深醫師,卻永遠在為別人忙碌,甚至沒有陪自己看過一次診。想到這裡,那種悔恨交加的椎心之痛,幾乎要將自己淹沒了。

太太過世,身邊的支柱倒了,才發現自己有如陷身巨大的黑洞一般,生活根本無法運轉下去。所以,我現在總告訴人家:兩個念頭不要有、兩句話不要說;那就是:「以後再說」、「早知道…」,機緣不可能一再給我們「再來一次」的優待。

台北榮總感染科醫師王永衛的追思會已在107年10月25日舉行。這位行醫37年餘,照顧過近千名愛滋感染者的醫師,七月入院前接受資深媒體人訪談,謹以這段摘要,紀念這位行醫忘了自己,甚至在妻子過世當天仍繼續看診的醫師,他的愛與遺憾。
2018、11、01
聆賞音樂「Swan Goose 鴻雁」
‭https://youtu.be/rwgm__1L42Q‬人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被罵的人態度不好,要怎麼治好他?!】杏仁核vs前額葉

https://m.facebook.com/seedofhopeclinic/photos/a.223859761145535.1073741827.219205731610938/697765787088261/?type=3 【被罵的人態度不好,要怎麼治好他?!】 「我太太一直說我有問題,她罵我不負責任不幫忙家務時,我總是呆呆的看著她,不會馬上就去做她想要我做的事。我真的就是呆在那裡,每次都這樣,我是不是應該去看一下醫生拿個藥?」 「我的孩子功課好不好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!最讓我煩惱的是他的態度,我只要叫他去複習寫功課,他就呆住,坐在那裡不動,一個小時也沒翻一頁,怎麼罵就是不動,每天晚上都要讓我氣到抓狂,用罵的用處罰的都沒用!有什麼辦法讓他態度好一點?不要這樣拖。」 被罵的人會呆住、態度不好、被動,真的沒有藥可以醫!因為,這是正常的現象,沒有藥物可以治療「正常」! 再強調一次,沒錯!被指責後人會呆住,甚至反擊回來,或是逃走,是超級正常的現象! 從大腦神經科學來看,人類的思考與情緒主要是由大腦中的兩個部分控制影響。一個是前額葉,主要負責理性思考,我們期望的「完美小孩」「完美對象」所該具備的所有能力和功能,都是由前額葉控制,例如:會推論因果關係、能思考解決方案、能分析情勢、能評估後安排優先順序等。能有一位具有強大前額葉功能的伴侶和小孩,是多麼的幸運又幸福呀! 另一個部分就是杏仁核,這個位於大腦核心位置的兩顆杏仁大的組織,只負責讓人做三件「態度不好」的反應:攻擊、逃跑、發呆(簡稱攻逃呆)。前額葉在大腦的外層表面,杏仁核被藏在大腦的核心,從演化上來看,應該是重要的部位會放在中間被好好保護著,是吧?但是杏仁核只負責攻逃呆,有什麼好重要的呢?客倌,您不知道杏仁核有多重要呀!它可是危機處理中心,若您生活在幾千年前的野外,一走出山洞就看見灰熊站在你的山洞門口,您也只能想辦法找個武器和牠打一架;或是快點逃,至少要跑贏隔壁的那一個,才能活下來;或是好好躲起來,想盡辦法不要動、不要出聲、呼吸輕一點、不要散出氣味,或許灰熊沒有看到您,也就走掉了。您說,攻逃呆重不重要?! 當人類不住野外,改為群居,和一群人住在一起有沒有生存危機?有!最大的生存危機是什麼?「不被喜歡」!一個不被喜歡的人會被霸凌,可能會被圍毆致死、會被遺棄、會被忘記分享食物和資源給他,死...

桌遊融入健康教學設計的健康行動家

桌遊融入健康教學設計的健康行動家 【文/陳麗珠 】 「拒菸拒檳決戰GO」桌遊   生活技能融入健康教學的桌遊範例   玩過大富翁的人都知道,當你為了增加自己的資產,買不動產、收路過費等遊戲規則,讓遊戲玩家知道置產與金錢的運用,藉此激發玩家競爭的動機。而機會與命運是遊戲中安排的「情境機制」,讓你可以上天堂,也能讓你下地獄。這是讓我們樂此不疲的桌上遊戲,寓教於樂是永遠不敗的學習原理。  根據「遊戲規則、情境機制」的桌遊原理,筆者於2016年協助教育部設計「拒菸拒檳決戰GO」桌遊,做為生活技能融入健康教學的桌遊示範,是翻轉教學的實踐作法,也是「以學生為中心」的教學設計,更是未來新課綱素養導向的實踐行動。   透過體驗式的情境設計應用健康技能  教學二十五年來,筆者發現健康教育課程中,體驗式的情境設計極為不易,尤其是健康技能與行為層面,更是健康教學過程上的一大缺漏。因此,我與校內外健康教師們多次討論桌遊融入健康教學設計,發現設計桌遊前,務必先確認要讓孩子玩什麼?教學目標為何?根據教學目標進而討論有關的生活情境,根據情境遊戲規則。因而設計「拒菸拒檳決戰GO」桌遊,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、應用健康課堂所學的生活技能為目的,設計應用生活技能解除扣分情境的遊戲機制,以生活技能演練為主,讓孩子藉著遊戲規則,從情境機制中強化生活技能的實際練習。  生活技能於健康教學出現已達10年之久, 2005年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列「青少年健康之能促進學校計畫」,以整合青少年知有關,青少年愛滋病防治、性教育、藥物濫用、飲食營養、菸害防治、自殺防治等議題與其他部會共同推動,選定以提升青少年「生活技能」(life skill treung)為策略,以強化提升我國青少年身心健康。  筆者設計桌遊融入健康教學,目的在強化生活技能教育,個人習得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解決之能力,如何透過人際互動交流技能訓練達成同學間良好的人際關係,進而解決問題做出適當的決定、透過同儕互動的生活技能教育課程介入,問題解決與做決定、壓力處理表現愈好,其抽菸吃檳榔行為愈少。  強調「做中學」的知識建構  為促進學生有成功的學習經驗,在生活中能學以致用,在校內應該提供真實且安全的學習環境,使學生充份準備相關知識與技能。情境模擬教學是一個突破性的教學策略,因應不同教學目...

《當你改變意念,癌症就不存在》

《當你改變意念,癌症就不存在》 韓國治癌權威醫師黃聖周在著作《當你改變意念,癌症就不存在》指出,人人身上都可能有癌細胞,而且一日約產生300~400個!在健康的人體中,發生變異的癌細胞可經由特定基因修復,或被負責保衛人體的免疫細胞擊敗,癌細胞不會造成任何危害。 然而,若長期處在對細胞不利的身體狀態下,例如毒素累積、體寒或情緒失衡等,變異癌細胞增加,免疫系統又積弱不振,癌症,就可能發生!經過許多研究,證明了基因的變異與發炎症狀,便是癌症的主要成因。 當人體受到細菌感染,為了消滅細菌,會產生發炎症狀;於此同時,巨噬細胞與嗜中性白血球開始活躍,巨噬細胞消滅戲劇同時,也會 導致DNA受損而排序改變而出現變異,就會形成異常生長與增生的良性腫瘤。發炎症狀所產生的生長因子蛋白質若是注入良性腫瘤,便成了惡性腫瘤,也就是癌細胞。正常細胞就是如此轉變為癌細胞。 癌症與發炎症狀密不可分。出現發炎症狀的部位容易引起癌症,而癌症也會引起發炎症狀、加速癌細胞轉移,癌細胞為了增生也會促使血管新生。因此,想要抑制癌症,必須阻止發炎症狀,避免使好細胞變成壞細胞。 若要一生健康不罹癌,最好的方法就是善待細胞、強化細胞力,四月號的早安健康「防癌自癒力」一次告訴你,每天怎麼排毒,怎麼提高免疫。日本免疫權威推崇胡蘿蔔汁,水煮青菜加薑黃粉是醫學教授消炎抗癌成功的食譜。另外,從婦癌三期到健康痊癒的台大教授,有一系列自己就能做的按摩,如拉拉耳朵12下或是用手指關節輕輕敲遍頭皮等簡單的動作。這些小秘訣能讓組成人體最小也最重要的60兆個細胞,都能在無毒且充滿能量的環境中生活,每一個細胞都感到快樂、舒適,人體自然健康無癌。 相關文章 防癌自癒力!人人身上都有癌細胞!最強大的防癌處方 罹癌速度變快1.6倍!3效營養素順利癌症療程 抗發炎就能抑制癌症!薑黃防癌,搭這吃吸收率增千倍 版權 Go Cart (Electronic Medium) by Kevin MacLeod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(https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/4.0/) Source: http://incompetech.com/music/royalty-free/index.html?isrc=US...